拼搏

拼搏

借由阅读欣赏无限的美景

admin
借由阅读欣赏无限的美景-第1张-游戏-拼搏

一个人的一生至少需要两本书来奠基:一本故事书,一本哲学书。这两本书其实就是两次镶嵌和烙印,一是少年时代的神话之旅,它树立了成长的镜像;二是青年时代的思想之旅,它引导你看到世界的真相。

童年时代,影响我最大的是《西游记》。最初从黑白电视里反复看,电视剧带给六七岁孩童的最大恐惧是死亡,催生出的最大心愿是希望能找到人参果,让家人都吃一个,这样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

初中开始,我终于可以走出闭塞的乡村去看外面的世界。初中毕业那年,我用暑假帮工赚来的钱买了生平第一套《三毛全集》。那个炎热的夏天,有空我就躲在房间里反反复复读得天昏地暗。刻骨铭心的是《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它们凝结了我全部的少女心——关于青春、爱、自由、梦想和远方。那时候单曲循环的一首歌就是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的《橄榄树》。

大学时代,时间相对充裕,开始凭兴趣读书,特别是中西方美术史、艺术家的传记故事等,我也痴迷老师开设的美学课,喜欢与艺术系的同学交流。

让我对艺术之美有系统性了解的一本书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本书把审美艺术以通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我从心灵深处意识到中国美学的魅力。特别是书中对魏晋风度中“人的觉醒”的分析。魏晋名士在富有、悠闲而又有文化的条件下,逐渐生出一种“人的自觉”:艺术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弹琴、下棋、清谈成为一种风尚。一种真正具有思辨性的哲学和一种真正抒情的文艺诞生了,尤其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作品无不涌动着对于人生、生命、命运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刚参加工作那年,因为进修选课,因缘巧合下遇见了波伏娃的《第二性》。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这句话对我的震撼至今仍余波未平。我一直受困于性别偏见,直到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勇敢地做自己,而我也万分感激父母,他们从未因我是女孩而顺从流俗,用勤劳质朴的双手给我插上了飞向远方的翅膀。

工作前六年,作为高中教师,我亦步亦趋跟着老教师学习、刷题,苦练教学技能。为了提升专业素养,我开始主动寻找。终于顺着新教育博客这根“藤”,摸到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这个“瓜”,从此展开了我的教育教学专业啃读之旅。

跟着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研读的第一本书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以“境界说”评判诗词,以独特的视角剖析词人们创作的心境。他还进一步对创作的境界进行了分层,著名的“三境界”对创作者不同阶段的心境进行了提炼和升华,这也是古今欲成大事之人必经的三个阶段。

这是一本让我对诗词解读有了颠覆性认识的文艺理论书,也是我后来给学生上诗词课的朝向,营造诗词创作的原初场域,并与自身生命和生活进行编织,打通诗词和自身的关联,让诗词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

如果说《人间词话》是我的诗词鉴赏启蒙书,那么《万历十五年》就是我的历史启蒙书。平平淡淡的1587年,历史学家黄仁宇却从中窥探到历史宿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原来历史还有如此诗意的笔触,“大历史观”的宏大叙述如此有魅力。

黄仁宇的思考方式是结构化的,这也启发我,看历史要透过各种错综纷繁的表面因素,探寻它的底层逻辑,一旦有了大格局和结构意识也就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以上两本书对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效果显而易见。对我教育思想产生震动效应的则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学勇气》和《小王子》。10多年来,这三本书中闪烁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我教育生活的底层逻辑。

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让我放下职业戒备,抱着开放的心去聆听所有伟大事物——与我相遇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谜,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体,等待着我去破译。

最后,对我的三观产生久远影响的一本书是《论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就是这样一个照亮民族精神的圣人。他时时提醒我,要学会恕与爱。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从孔子身上,我参悟了汉娜·阿伦特所说的积极生活——它意味着一个主体的自觉,意味着我在思考。作为生命的主体,我牢记尼采的叮嘱——人生的使命是重估一切价值。

三毛在我年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流浪的种子,波伏娃洗刷了我对女性的偏狭认知,孔子给了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和勇气,40多年的成长经历,20多年的教育生涯,全都诚恳地告诉我,要基于生命去重估一切,因为生命才是价值的本源。

阅读没有让我在物质上变得富有,却让我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生命中,借由阅读我欣赏了无限的美景,体验了丰富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赫贤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10日第8版

作者:许玲玲

标签 流浪法师符文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