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拼搏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呢?,瓦尔基里行动将领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史派德尔为什么供出隆美尔

冯·维茨勒本元帅、霍普纳大将、冯·哈泽上将、冯·廷恩男爵上将、卡尔·海因里希·冯·施蒂尔普纳格尔上将、弗利德利希·欧布利特上将、路德维希·贝克炮兵上将、埃里希·菲尔基贝尔上将、蒂勒中将、海斯特曼·冯·齐尔贝格将军、冯·拉贝瑙、冯·施蓬内克帝国伯爵、赫尔穆特·施蒂夫、汉斯·奥斯特、弗罗姆大将、沃尔夫-海因里希?冯?赫尔多夫伯爵警察上将、威廉·弗兰茨·卡纳里斯上将、卡尔·戈德勒博士、约翰内斯·波匹茨、乌尔里希·冯·哈塞尔、弗雷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步兵上将、奥托·卡尔·基普、赫尔富特少将、埃贝哈德·芬克上校、亚历克西·冯·勒内男爵中校、冯·林斯托夫上校、
   自杀的有:冯·克卢格元帅、隆美尔元帅、爱德华·瓦格纳炮兵上将、冯·特雷斯克夫少将、林德曼炮兵上将、汉斯-乌尔里希·冯·于尔岑
被逮捕的有:哈尔德大将、前国防部长格斯勒、冯·埃泽贝克男爵将军、科德雷上校、斯派达尔中将、冯·法尔肯豪森将军、沙尔将军、卡尔-海因里希·冯·施蒂尔普纳格尔上将(驻法德军总司令)
缅怀以上提到的将领,勋爵
各位难道没有想过,在以服从,纪律为名的一百五十多年的普鲁士军官团内,竟然会出现如此多的反对者,究竟为何。
究其原因,希特勒是不会战争指挥的,试想,为何俾斯麦,威廉二世期间并未出现如此政变局面。首先,希特勒不肯把权力放给手下将领,这点已经在德军将领的回忆录,后世研究中多次被证明了,不肯信任手下将领是造成东线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东线的失败导致了军官团对希特勒的不信任,反对。如果在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团军能够在第四装甲集团军的掩护下撤退,如果在库尔斯克,早一些进攻,而不是等待苏军将层层防线构筑好之后再行动(关于希特勒在东线指挥的失误,各著作均可见)……或许德军并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反对声音。
接着,叛变主要发生于西线。西线更加严重的失败直接促成了7.20事件的发生,因为这也默认着有可能向更人性化的美军开放战线,和平谈判的可能性也更大(尽管后来证明,盟军和平谈判的要求是开放东西两线,这对于任何德国将领仍是难堪的)。施蒂尔普纳格尔上将,芬克上校,霍法克少校和西线第一任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早就通过史派德尔有过联系,但是在D日之前,隆美尔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和希特勒一条战线;然而,史派德尔,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一直在祸害各任B集团军群司令(直至其下台),同时他也对D日负有直接责任,未能及时向第7集团军发出战争警报,也未能向隆美尔及时报告,而是报告给了伦德施泰特,这位一直和隆美尔过意不去的西线总司令。随着战事的加剧,卡昂,瑟堡,圣洛,法莱斯,阿尔让唐的逐一陷落,让德军意识到诺曼底滩头已经打开,盟军即将投入巨大的兵力来作战,这时隆美尔不能再对惨重的伤亡数字,每况愈下的战局做视不忍。西线的劣势不必多言,只要在白天,德国装甲部队就不敢行进,德军的炮火也弱于盟军,随时会出现的重型轰炸机群可以摧毁任何德军集群,这种情况下,隆美尔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但他也仅限于想和希特勒去谈判,要求开放西线(未尝不可)。然而,此时的史派德尔已经和叛变派接触过多,并且从来不拒绝他们,这已经让隆美尔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很可能被怀疑是叛变的一份子。接着,在隆美尔受伤后,克鲁格上任,克鲁格刚来时也抱着支持希特勒的观点,在看过战场后,惨重的伤亡让他觉醒,他也觉得不该和盟军继续打下去,然而他是没有胆量和希特勒直言的。就在这个权力交接,战况继续恶化的档口,7.20事件发生了,反对派没有咨询过史派德尔,隆美尔,克鲁格,也没有得到过其他高级指挥官的意见,虽然有之前的沟通,但并未得到肯定的答复,反对派天真地想用既成事实和勇气去逼迫B集团军群司令加入他们,可想而知,在这种条件十分不成熟,思想工作没做好的情况下,再得到希特勒未死的情报,更加没有胆量的克鲁格元帅会拒绝反对派的临时抱佛脚行为。换句话说,即使B集团军群在克鲁格的领导下倒戈,即使不考虑普通士兵和盟军的反应,希特勒也会立刻调集部队,党卫军甚至是从东线抽调军队去攻打B集团军群,那样行动依然不会成功。
当施陶芬贝格在本德勒大街发号施令失败之后,在逮捕SS巴黎总指挥并将叛变的责任推给他之后,反对派的行动失败了,他们没能控制电台,部队,柏林的各机关,唯一仰仗的柏林警卫营也在营长和戈培尔通话后开始反过来抓捕施陶芬贝格等人。政变中的关键一环,弗洛姆上将,后备军总司令的反水,也对整个行动有着致命的打击,因为弗洛姆掌握着比奥尔布里希特更多的兵权,他至少可以封锁柏林或是迅速控制各政要部门,消除戈培尔,戈林,希姆莱和党卫军的干预作用,然而在听到希特勒未死的消息后,弗洛姆反水,奥尔布里希特在数小时后才派出部队(笔者不清楚这支部队当时的行动,但默认为这支部队几乎无行动或是反水,而且反对派也没有提前和这支部队做好思想工作)。雷曼少校起初是积极执行瓦尔基里行动的,在见到戈培尔之后情况改变,这里仍然说明反对派对希特勒党系的其他成员重视程度不够,况且他们忽视了纳粹核心成员对普通军官的影响力,党卫军更甚。这里不得不承认,反对派没有积极地行动起来,在消息封锁失败之时,行动就基本宣告失败了。况且,就连贝克大将,曾经的德军总参谋长也不能取得柏林的信任,这就是思想工作没做好,甚至是没做的结果,反对派在这方面欠功夫太多了。由于维茨勒本元帅,贝克因为是各种文件的署名人,所以在柏林的反对派很快被通缉。柏林的行动失败,意味着除非西线指挥层突然转变,否则反对派将被逐一处决,然而正如上述所言,克鲁格并未行动。霍法克在被捕后供出了史派德尔和隆美尔,史派德尔在被捕后供出了隆美尔,再加上盖世太保的百般刁难,隆美尔元帅最终难逃。隆美尔之后,更多的人遭到逮捕,处决。崔斯考上校,计划的直接策划人在次日用手雷自杀,施蒂尔普纳格尔上将自尽未果,在纳粹法庭上被判处绞刑,就连弗洛姆上将,这位最后“良心发现的”的保皇派,最终也于1945年2月被处死,随着行动的失败,英美政府最终纹丝未动,尤其是英国当局,秘密情报局一直不相信在德国内部存在反对希特勒的势力,相反,OSS却坚信这样一只组织的存在,但希特勒的存活让一切都化为泡影,7.20事件就这样结束了。
不得不说,史派德尔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若不是凯特尔元帅力保,恐怕他也要上绞刑架的,作为早早就加入反对派的一员,不仅免受判决,并且在十二年后成为第一位北约德国司令,隆美尔元帅的声名是和他的这位参谋长于英美的积极合作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然而,对史派德尔的评价仍需两面化看待。

二战期间德国陆军共四任总参谋长,分别是谁,各有何结局?

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美国军战列舰「 ”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而1945年4月30日苏军已经攻克柏林,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威廉·凯特尔于5月9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一直为威廉·凯特尔,但德国陆军前后由四任总参谋长,其中后两任仅为代理,分别是弗朗茨·哈尔德、库尔特·蔡茨勒、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及汉斯·克莱勃斯。 弗朗茨·哈尔德曾就读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8年接任贝克上将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参与策划、组织了德军入侵波兰、北欧、西欧及苏联的战役,其在德军二战初期各项军事行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对苏作战的开展,哈尔德与希特勒之间分歧逐渐增加,1942年9月24日正式被希特勒免职,后被转入预备役。1944年暗杀希特勒的「 ”瓦尔基里行动”发生后,哈尔德受牵连,被捕后关入集中营,二战胜利后曾被审判。 库尔特·蔡茨勒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到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时仅为第十四集团军上校,后迅速晋升,1942年9月晋升为上将接任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职务,但仅负责东线战场。库尔特·蔡茨勒任总参谋长期间,德军在苏联遭受了重大失败,对希特勒唯命是从的蔡茨勒也不免与元首发生矛盾,1944年7月1日辞职,1945年初被迫退役,战后曾被捕后获释。 威廉·古德里安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有「 ”德国装甲兵之父”之称,是「 ”闪电战”的重要推动者,并先后转战波兰、西欧及苏联,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空前的胜利。1941年底,古德里安因进攻莫斯科失败而被免职并转入预备役。1943年2月,古德里安复出,1944年7月22日代理陆军总参谋长,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其与希特勒的矛盾也日益加深,1945年3月28日古德里安即被希特勒免职,后转入预备役,二战后被关押数年。 二战期间德国陆军的最后一任总参谋长是汉斯·克莱勃斯,1945年3月29日接任古德里安的职务但也为代理,陪伴着希特勒渡过了最后的时光,1945年5月1日自杀。 实际上,阿道夫·豪辛格也曾主持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被俘虏,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时仅为中校,1940年、1941年、1943年先后晋升为上校、少将、中将,1944年6月升任德国陆军副总参谋长,蔡茨勒被免职后豪辛格曾主持陆军总参谋部工作,但实际并未就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后受到刺杀希特勒的「 ”瓦尔基里行动”影响而被捕,二战胜利后被关押。1948年,豪辛格获释后先后加入盖伦组织、联邦(西德)国防军等,为联邦德国及北约高级将领。中外历史上有哪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呢?,瓦尔基里行动将领-第1张-游戏-拼搏

麻烦帮忙找到“史陶芬伯格”人物原型的资料

  这个怎么样?
  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出生并成长在一个颇有传统的德国贵族家庭。到1918年,施陶芬贝格11岁时,他一直生活在斯图加特符腾堡国王的宫廷和其家族的劳特林根宫殿里,并接受私人教师的传统教育。1918年一战结束以后,德国的君主制彻底瓦解,皇帝威廉二世前往荷兰避世,不过在德国南部的施陶芬贝格家族仍然坚信德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并对于自己精英地位深信不疑。施陶芬贝格,作为贵族一分子,选择了从军作为自己以后出人头地的方式。
  施陶芬贝格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的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克劳斯施陶芬贝格的父辈祖辈曾经以教堂管理者、政府职员和高级军官的身份在德国的历史上书下自己的印记,他的母亲也出身于普鲁士最著名的军队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帅家族。施陶芬贝格于1907年11月15日出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一座小城叶廷根,施陶芬贝格家族世居于此。其父母都属于斯图加特的符腾堡宫廷的成员,母亲出身伯爵并且是符腾堡王室的宫女,父亲则是符腾堡国王的将军.

  在一所私立小学施陶芬贝格接受了最初的教育,由于品学兼优很快转进斯图加特的精英中学 与两个哥哥一起就读。一战爆发时,他刚满7岁,一方面他为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胜利欢呼,并且写下诗歌颂扬德国精神;另一方面他也见到自己的母亲为在战场上的亲人担忧的神情。施陶芬贝格经历了在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当1918年德国一战失败,帝制被取消的时候,他深深的感到难过,“我的德国不能这样沉沦下去,如果它现在真的沉下去,总有一天一定会重新强大的。”

  对于文学的热爱并不能改变一个沉沦的家族和沉沦的德国的命运,施陶芬贝格最后选择了从军作为振兴家族和德国的道路。1926年他加入了具有悠久传统的第17 骑士兵团(斑贝格)。他的军官生涯开始于在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的培训,在学校里他通常是老师的模范学生。年轻稚嫩的面容并不能掩盖施陶芬贝格的才华,1929年他以最优的成绩从军校毕业返回位于斑贝格的兵团,并在1930年被擢升为少尉。

  希特勒1933年上台之后,国家社会主义和冲锋队为施陶芬贝格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年轻的施陶芬贝格也被纳粹所宣扬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感染,成为冲锋队的成员,反对虚弱的魏玛共和国。他对于帝国军队和民族运动之间的联系深信不疑。1936年施陶芬贝格全家迁往柏林,他也在柏林军事学院接受了进一步的培训(1936-1938),1939年被从第6装甲旅调至总参谋部。

  1939年当德国以进攻波兰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施陶芬贝格开始怀疑希特勒:在他看来希特勒不过是一个小市民,傻子指挥战争。作为帝国军队的军官他陷入了两种感觉的斗争中:一方面要在战争中证明作为士兵的价值,而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希特勒在军队准备并不充分下实行的“闪电战”的危险性。希特勒的胃口愈来愈大:在成功地占领了波兰之后,1940年初开始攻打法国,一年之后开始进军苏联。施陶芬贝格对于希特勒的“领袖才能”作如此评论:作为士兵我们首先得赢得战争(士兵的职责),当我们凯旋而归的时候,我们要清除家里的瘟疫(希特勒)。

  在“苏台德危机”时施陶芬贝格第一次接触到帝国军队内部的“反对派”,对于希特勒的狂妄的口气以及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他都极其反感,这也为他以后发动和团结更多的反对希特勒的高级军官打下了最初的思想基础。在随后的两年内,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不可一世,其间“反对派”也曾策划多起暗杀行动,但是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施陶芬贝格也成为“反对派”发展动员的对象,不过直到1941年之前他对于刺杀希特勒是否能够改变德国的未来并不确定,所以并没有更多地参与暗杀计划。与后来反对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希勒特的全面战争计划中,施陶芬贝格因为充沛的精力和工作的优异反而受到了好评和嘉奖。

  希特勒的节节胜利让很多高级军官似乎已经闻到了“德国统一世界”的味道,而民间的一些反对希特勒的活动尽管有些声势,毕竟还不能直接接触到“元首”。直到希特勒将枪口掉向之前曾经签订德俄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俄罗斯战场的寒冬和残酷的战争事实才说服了施陶芬贝格和其他将领,“希勒特在滥用军队”。帝国军队在占领区肆意杀害当地居民和犹太人也加深了这些将领对于希特勒的怀疑.

  1943年春的一天早上,几架美国战斗机从突尼斯的一条海岸公路上空呼啸掠过,将雨点般的机枪子弹倾泻在德国的一列车队上。卡车燃起了熊熊烈火,滚滚的浓烟飞散在沙漠上空。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倒在尸体堆上,施陶芬贝格上校是德军中一个善战的人物,很受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的欣赏,此刻他受了重伤,正挣扎着试图保全性命。

  施陶芬贝格立即被送往了慕尼黑的一家医院,并得到了最好的治疗。然而,他在这次袭击中失去了左眼、右手和左手的两个手指。他的双腿也严重损伤,医生们担心他再也不能从新走路了。从死亡边缘捡回一条命之后,施陶芬贝格决定战胜残疾。他拒绝服用任何止痛剂,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澡和用剩下的3个手指写字。夏天还没过完,他便要求回部队。医护人员对这位病人的顽强都感到十分惊讶。但是施陶芬贝格上校顽强的争取康复并不是为了再替纳粹头子希特勒卖命,他打定主意要设法暗杀希特勒。他曾经拥护纳粹,但是纳粹的种族屠杀行为以及希特勒使欧洲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做法让他感到厌恶。希特勒正在拙劣的指挥战争。在一次伤亡惨重的战役之后,施陶芬贝格曾问一位朋友:“希特勒的大本营里难道没有一位军官能够用枪杀了那头野兽吗?”躺在医院床上,施陶芬贝格意识到这件事应由他去完成。希特勒认为施陶芬贝格很有个人魅力和顽强的精神,因此任命他为德国本土兵团的参谋长。
  本土兵团是德国军队的一个单位,其士兵全驻扎在德国国内,它还负责征兵和训练。施陶芬贝格参与了兵团副司令弗里德里希·奥尔布里希特将军除掉希特勒、接管德国政权的秘密活动。由于本土兵团的一些特殊权利,密谋者们的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是纳粹搞了一个叫做“瓦尔基里行动”的计划来防止内部出现叛乱。其构想是:在叛乱发生时,本土兵团将受命控制政府的各部门以及重要的无线电台和或火车站,从而迅速地镇压叛乱并阻止事态扩大。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施陶芬贝格和奥尔布里希特决定利用这个计划为他们服务,在干掉希特勒后,趁乱实施“瓦尔基里行动”计划,逮捕所有的纳粹头目以及他们的追随者。

  他们的计划有两大障碍。由于希特勒总有贴身的警卫保护,想干掉他相当困难。还有,本土兵团的弗洛姆将军拒绝加盟。像其他军队中的人一样,他曾宣誓效忠希特勒,对背叛希特勒有所顾及。弗洛姆同时担心一旦计划失败,会遭到希特勒的报复。没有弗洛姆的帮助,想要利用“瓦尔基里行动”计划来推翻纳粹将会更加困难。可是他们并没有气馁。施陶芬贝格决定亲自出马物色同盟者。他将这次暗中的行动称为“秘密德国”—这是德国作家斯特凡·乔治一首诗的名字,乔治是他非常敬仰的作家。许多军官加盟进来,可是也有许多人犹豫不决。虽然其中多数人厌恶希特勒,但是却跟弗洛姆一样,他们感到效忠后有压力,或者害怕丢掉性命。为了德国的自由,施陶芬贝格的决定去劝说隆美尔。1944年的春天战局对德国越来越不利,施陶芬贝格利用到法国的机会,他在抵达巴黎郊外的一个简易机场和隆美尔碰了面,两个人似乎都知道对方的期待,但是隆美尔没有做出直接赞成,他只是希望事情能够比较顺利。施陶芬贝格于是返回德国,继续准备。

  后面如何刺杀希特勒的1L的朋友已经贴出来,我就不转帖了~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呢?

中外历史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不少,希特勒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德意志少壮派军官谋划的?瓦尔基里行动?中,希特勒被藏在?狼穴?中的定时炸弹震坏了耳膜,烧伤了大腿和毛发,却幸免于难。

而当时与他同处于?狼穴?中的其他军官就不那么幸运了,多人身受重伤,四人被当场炸死。



希特勒是历史上有名的演讲家,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漂嘴,愣是将整个德意志忽悠的嗷嗷叫,感觉就跟李云龙一样的,当然了,希特勒就比李云龙要厉害多了,二人的嘴巴都会吹。

如果说历史上谁最能忽悠,希特勒肯定是榜上有名。二战开始时,整个德意志被希特勒忽悠的极近疯狂,但随着二战的持续推进,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也使不少人对希特勒产生了质疑。

特别是在战争中流血最多的德国中下层军官,战争中后期,希特勒几乎疯狂,西边战场还在继续,东边又与苏联开战。

希特勒的做法终于激怒了部分德意志人,他们谋划要暗杀希特勒,从希特勒手中夺取德意志最高权力,并希望以此早日结束战争。



这就这就这就是?瓦尔基里行动?的起因。整个行动具体由陆军上校施陶芬贝格和军官克莱斯特谋划,施陶芬贝格具体实施,此次行动,甚至得到了隆美尔等德军高层将领的默许。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将一个装有定时炸弹的手提包放在了希特勒将要举行会议的狼穴中,手提包被放在最靠近希特勒位置方向的桌角。

但却被其中一个军官移动了位置,因为他站在旁边,不小心碰到了手提包,于是,别人起了个好心,怕再不小心碰到了手提袋,就将它移到了一个角落中。



却也从希特勒站位跟前被移开。

结果就是,希特勒捡回一条命,而其他四人被当场炸死。后来,希特勒开始调查清理,就连隆美尔将军,也被连累牵连。

施陶芬贝格,更是被残忍杀害,希特勒捡回一条命。

隆美尔的妻子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埃尔温·隆美尔,二战名将,德国陆军元帅,堪称当时德国的“国民偶像”、女性心中的“国民老公”,于1944年10月14日突然去世。当时德国政府对外公布的隆美尔死因是病逝,实际上是被人告发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希特勒顾忌政治影响不敢公开审判隆美尔元帅,逼迫其服毒自杀。


谈到隆美尔的死,就要先讲讲“7月20日密谋案”。其实从1938年希特勒刚上台不久,德国内部就出现了反纳粹集团,成员包括大批德国军政高层,比如路德维希·贝克大将、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元帅、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等人,当时这些人就密谋推翻希特勒,只不过因为领导者的优柔寡断以及希特勒当时在德国的崇高威望,这些人一直没敢行动。时间一直拖到了1943年中旬,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加入,才使得反纳粹集团有了个靠谱的刺杀计划,行动代号“瓦尔基里”(也被称作女武神行动)。


“瓦尔基里行动”就是找机会刺杀希特勒,同时驻扎在德国本土的德国后备军以镇压暴动的名义开进柏林,进而一举铲除纳粹党高层,而驻守西线的德军将领会第一时间联系盟军进行和平谈判。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利用公文包将炸药带入“狼穴”,希望炸死参加军事会议的希特勒,但因为意外公文包被人移动,使得希特勒只是受到轻伤。逃过一劫的希特勒立马出动盖世太保在德国展开搜捕行动,7千余人被捕,4980人最终被处决,而隆美尔元帅也被牵扯其中。

实际上对于隆美尔元帅涉及“7月20日密谋案”的问题一直疑点重重。首先反纳粹集团的核心基本上都是容克军官团成员,因为隆美尔担任过希特勒警卫部队指挥官这事,容克军官团一直排斥隆美尔,双方矛盾重重,密谋刺杀希特勒这种随时丧命的事上,施陶芬贝格等人敢去拉拢堪称希特勒亲信、还和己方有矛盾的隆美尔么?


其次从1944年1月10日起,隆美尔正式担任西线B集团军群总司令,就是德军在西线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他要是有心背叛希特勒,根本不用参与刺杀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直接和盟军高层联络,二战可以说会立马结束。


再次1944年7月20日“瓦尔基里行动”发动的时候,计划参与者炮兵上将华格纳、驻法国德军总司令史图尔普纳格、后备军总司令佛洛姆等人都守在工作岗位上,以便希特勒死后立马调动部队清除纳粹分子,而当时的隆美尔正躺在战地医院养伤没有任何行动,这根本不像一个政变参与者的行为。


最后,“7月20日密谋案”核心成员要么自杀,要么被处决,而斯派达尔却靠出卖隆美尔元帅得以活命;再加上主持案件审理的是一直对隆美尔怀恨在心的马丁·鲍曼,也是这个人给出的报告将隆美尔送上死路,不得不让人怀疑马丁·鲍曼和斯派达尔做了交易,诬陷了隆美尔元帅。

希特勒得知隆美尔参与刺杀自己的阴谋后非常震惊,但是出于政治影响考虑,希特勒既不敢逮捕审讯威望崇高的隆美尔,更不能公开审判处决这位受人尊敬的元帅,最终只能以家人安全相威胁,逼迫隆美尔服毒自尽。隆美尔死后,希特勒给隆美尔办了一场盛大的国葬,还向隆美尔的家人表示哀悼,给与了丰厚的抚恤金,因此隆美尔的家人在二战末期虽然受到监视,但生活的还不错。而二战结束后,盟军出于政治宣传考虑,将隆美尔树立成了反希特勒、反纳粹的英雄,隆美尔的家人自然更受到优待。


身为妻子的露西·莫琳因为隆美尔的宠爱,堪称一位骄纵的大小姐,极端任性,曾经因为私人矛盾让隆美尔赶走了合作多年的参谋长高斯将军。而在隆美尔死后,露西迅速改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带着家人躲避盟军的大轰炸,一边将隆美尔的大量文件掩藏起来,以躲过盖世太保的搜查,正是露西的努力才使得关于隆美尔的文件没有被销毁。二战后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根据露西保存下的文件写成《隆美尔战时文件》这本书,使得后人对于隆美尔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记忆有清晰的认识。露西一直活到了1971年,77岁时去世。



隆美尔元帅唯一的儿子曼弗雷德·隆美尔也不是个简单人物,隆美尔死的时候,曼弗雷德16岁,在隆美尔多年的培养下曼弗雷德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小伙子。二战后,曼弗雷德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政法,后前往英国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曼弗雷德先后担任《德国城市报》记者、总编等职务,后投身政界担任政府智囊团顾问,从1974年至1996年连任2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市长;2001年,已经73岁的曼弗雷德被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任命为法国外籍军团指挥官,以表彰他在二战后为法德友谊所做的贡献;2013年11月7日,曼弗雷德·隆美尔去世。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报》曾经对曼弗雷德·隆美尔进行过专访,专访中曼弗雷德谈到了自己的父亲隆美尔元帅。对于“7月20日密谋案”,曼弗雷德称父亲事前并不知情,因为隆美尔一直认为“把一切寄托在刺杀希特勒的成功上,这太危险了,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还危险。”对于“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曼弗雷德答“英雄的光环、沙漠战争、骑士精神、对手的认可,在正义一方留下了悲剧性的结局。”

求瓦尔基里行动详细内容,就是7.20

你说的是1944年那次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吧?我以前只听说过施陶芬贝格,没听说过瓦尔基里计划,去查了查还真有…我想这个计划的细节你也知道,再说也没什么意思…我觉得这个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施陶芬贝格的同伴太无能了,行动上太慢,错失了良机,在刺杀实施后若能快速的控制政府,切断柏林与外界的联系…将柏林的强力部门占领。即使希特勒没被杀死,只要第一时间想前线和外界发布希特勒死亡的消息…这次行动就会成功…并不一定非要杀死希特勒。隆美尔和克鲁格之所以对施陶芬贝格他们忽冷忽热,也有可能是做壁上观,为了自保。隆美尔不光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很专业的政治家。他们在没有足够的把握的情况下不会参与的。你说假如…我觉得说假如没意思…希特勒原来对政治没兴趣,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艺术天才,他很自信的去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可惜人家看不上他。你想要是他被录取了。可能就不会有第二次大战了。就算施陶芬贝格刺杀成功了。如果不能接管德国政权,也是没有意义,希特勒不是拿破仑,完全靠他自己并不能发动二战…所以这次计划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他们没能第一时间发布死亡消息,没能第一时间控制柏林…还有希特勒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因为这个计划杀死那么多的高级将领,这严重影响了国内的团结,弄的高级将领都自保,最起码傻死想隆美尔这样的军事将领是一大失误…最无耻的施陶芬贝格的上司弗洛姆,他作为参与者反尔残酷的又镇压了政变…不过他也死在希特勒手上了。哈哈…这次行动牵连了太多人,也处决很多人…虽然没成功但对德国战局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希望能解决你疑问…

标签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呢

瓦尔基里行动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