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

拼搏

话说洪洞(二)华夏文明的源头与活着的创世神

admin
话说洪洞(二)华夏文明的源头与活着的创世神-第1张-游戏-拼搏

洪洞确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大自然的赐予和历史的偏爱,以及尧舜遗风的熏陶,使洪洞成了一座华夏文明的博物馆。 “华夏文明起河东”,而洪洞又是河东巨邑,中华大县,所以我们研究洪洞,只能是“大洪洞概念”离不开河东,只有对河东文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临汾市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能更好的了解洪洞,认识洪洞。

一、河东大地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我们从洪洞县城出发,乘车往南沿着霍侯公路行驶不到半小时便进入了临汾市区,就会看到一座高大的牌楼,上面写着“华夏第一都”。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敢于树立这个牌楼的恐怕只有临汾,因为它有这个资格,因为“尧都平阳”是中国几千年来公认的史实,特别是陶寺文化的发现,说明了“龙现中国”在河东,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说法更加有了依据。在临汾市不仅有华夏第一都,还有中华第一表,华表的老家也在临汾市。而尧庙的广运殿就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皇宫。

  时下各地有一种风气,就是争古迹争名人,不仅争帝王将相的老家故居,还争小说和神话人物的故里。而河东大地的临汾、运城,却不需要去包装,因为遍地文物、遍地圣迹,而且一处比一处有来头,一处比一处更古老。有开天辟地的英雄,有衡今范古的圣臣。不仅这些遗址保存完好,而且还传承着很多活着的文明故事。洪洞就是河东大地的一块重要的区域,是河东这座博物馆中的一个重要的展厅。

  从古都遗址来讲,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只是对河东古都城的一个概括。在中国国家起源初期的万邦时代,河东大地是中国古代各氏族联盟的发祥地。原始的都城或者说最早的都城很多,据《山西通志》光绪版,都城一节载:河津、永济、安邑、万荣、闻喜、垣曲、解州、曲沃、襄汾、临汾、翼城、洪洞、霍州等地古代几乎都作过国都和封国。比如:河津市的龙门山就是一座比尧都区还早的都城。相传是地皇氏兴起的地方。《遁甲开山图》载:“地皇兴于熊平,龙门山。”

  闻喜县的裴柏村,古时名邼,相传为伏羲女娲所生的地方。《路史》云:“蚫娲云姓,一曰女希,太昊女弟,出于承匡。”

  运城市的盐池一带,有名蚩尤城,是蚩尤部族的都城,旧《山西通志》说:“蚩尤城,盐池东南二里,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今云解池是也。”至今运城仍有这种传说,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至今还要回运城寻根问祖。

  隰县的合桑村,又名穀城。相传为神农尝谷穀之所。《九城志》说:“神农嘗五谷于此”。

  以上为史前文明时期的神话传说。而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等则是史书的正式记载。

  临汾市的尧都区,相传为尧的都城,至今仍有衙室、康衢、蓂荚亭、茅茨士階、贰宫、尧井等遗存。史云:“尧都平阳,临汾市有平水故曰平阳。于诗为唐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这里所说的唐,大致为今天的洪洞至翼城一带。

  永济市,古称蒲坂,在今永济市蒲州镇东南,蒲坂是尧的旧都,后迁平阳。传说中舜帝生卒迁葬的地方很多,但建都蒲坂则没有争论,诸多史籍都认为“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蒲坂就是中国最早的都城之一”。

  夏县和运城盐湖区则是大禹的首都安邑。古时候夏县有夏宫、夏台,皇川离宫等很多大禹遗址,有大禹庙。

  河东大地,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外,一个重要的古都就是稷山。古时候稷山属台骀之国,是后稷母亲姜嫄的母国。台骀是与尧同时期的一个重要氏族。台骀是山西最早的治水英雄,史传“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漳大泽,以处太原。黄、沈、姒、蓐等国均是他的后代。尧王以大夏处实沈”,就是把他们封在从太原至临汾一带。

  在尧舜时代,河东大小封国和姓氏部落很多,古都亦遍布河东大地,从霍山往南,有霍、杨、綸、张、阎、清、虞、董、皮等很多小国。

  洪洞县古代为杨国,霍国和高粱等国封地又为羊舌肸食邑,为尧舜腹地,大夏中枢。

  河东大地,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最早的“中国。”历代帝王圣人都钟情于河东,所以在今临汾、运城一带,还留下了不少宫殿、台阁和陵墓的遗址。

  吉县的人祖山,相传为伏羲故宫。旧《山西通志》载:“庖山顶上建伏羲庙,旧碑传为故宫。庖山又名人祖山,以伏羲初制婚姻,实则古之风山。”《水经注》说:“风山有穴如轮,风气潇瑟,习常不止,众风之门。”在人祖山有伏羲岩等遗址。

  历史上三皇五帝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河东,所以其陵墓也多数在今临汾、运城一带,比如女娲陵在洪洞(古赵城),尧陵在尧都区,舜帝陵在安邑,商汤陵在万荣(古荣河),姜嫄墓在闻喜等等。

华夏文明起河东,在临汾和运城一带,还有不少反映华夏文明起源的很多遗存和现象,比如,反映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观象台,皇帝祭天祀地的地方;有皇帝铸鼎处,倉颉造字处,还有反映中国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很多传说。

  相传皇帝铸鼎的地方在今永济市的雷首山,《史记封禅书》:“皇帝採首山之铜,铸鼎上升。”首山即雷首山。

  临汾的尧都区则曾经是唐尧时代祭天祀地的地方。临汾的五府就是后来的天坛和地坛,是中国皇帝最早祭祀天地的地方和形式。所以临汾市的五府是北京天坛和地坛的祖先,难怪临汾人可以说自己是“华夏第一都”。

  河东还有几处非常重要的神祠,一处是位于万荣的汾脽后土祠。相传为轩辕黄帝祭祀地方,又是汉代以前皇帝祭祀后土的神庙。我们专门介绍后土祠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的人认为后土祠即是女娲庙,造成了不少误会,所以研究伏羲女娲文化,研究中国农耕文化,必须把后土与女娲分开,为之正名。

  汾阴脽是汾河入黄河的一处隆起的地方,在两河之间,形似女阴,堆上有轩辕坛和后土祠。相传轩辕黄帝曾扫地,祭后土于汾河之堆之上。《水经注》说:“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五丈,汾水入其阴,西入河。”是汉代皇帝认为的后土圣地,汉朝规定三年祭地汾阴方泽,因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在汉文帝十六年,诏更以明年为元年,修汾阴庙,汉武帝元狩二年,建后土祠于汾阴堆上,亲自望拜,如祭上帝的礼仪。之后又多次祭祀,并得宝鼎于汾阴之上,作宝鼎之歌。唐宋两代亦曾祭后土于汾阴。

  所以万荣后土祠是中国汉唐时期一处重要的祭祀地神的圣土,而不是女娲庙。

  河东历史上文化和遗迹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对女娲氏族社会的遗存和农耕文明的创建有着丰富的内涵。相传中国古代的几位圣母都是履圣人大足的脚印而怀孕,并生下了创世的英雄。如女娲的母亲,华胥族的一位姑娘,在雷泽履圣人脚印,而生下女娲。后稷的母亲姜嫄也是把脚印踩到了巨大的足印中,才生下了弃稷。这种文化在河东大地两度出现的确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姜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与女娲一样的重要人物。她是古氏族台骀国的后代,是中国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传说有一天,姜嫄出门到野外,看见一只巨大的足迹,心里非常兴奋,就把脚踩到那个巨大的脚印里,一踩进去,突然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怀了孕一样。果然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嫄觉得这个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抛弃在小巷里,可是所有路过的马和牛都避开不踩踏他,又把他放到树林中,正好碰上树林里有很多人。就只好走开,再把他弃置在结冰的水渠里,可是飞来一群鸟,用它们的羽翼为他覆盖和铺垫。姜嫄认为很神异,就收回来抚养他直到长大成人。因为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叫弃。

  弃在儿童时,就有大人物的志向,在玩游时,就喜好种树、植树,以及播五谷,成人后成为耕种能手,老百姓都向他学习。帝尧听说后,就任命弃为农师,负责推广农业生产,整个天下都获益匪浅。因为有功,所以舜帝把骀这个地方封给弃,称号后稷。

  姜嫄的后代子孙很有德行,家族兴盛,后稷、公刘都很有政绩,后来子昌西伯又成为我国历史上延续了800年的周朝天子。

  我们讲了临汾、运城及整个河东的许多古迹及文化遗存,这就为研究洪洞作了必要的铺垫,因为研究洪洞的伏羲女娲文化以及尧舜文化必然会涉及中国母系社会和农耕社会初期的情况,而“舜耕历山”与“稷播五谷”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带头和启蒙作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而这个源头与两个伟大的女性都很有关系,一位是女娲,另一位就是姜嫄,她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二、洪洞是一个与河南淮阳同样伟大的地方

  华夏文明起河东,洪洞在河东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在洪洞不仅保留有丰富的伏羲女娲遗存,还传承着“舜耕历山”等丰富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地下的遗存、地面的文物与民间的习俗相互渗透和交织,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地域文化。

  伏羲女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洪洞县是一个比河南淮阳还伟大的地方,全县共有伏羲女娲的陵寝、庙宇、卦地等遗存十几处,而且从庙会、语言、饮食等民间习俗方面又可以配套成龙,至今仍然传承和渗透着浓厚的一种原始文化和信息。

  洪洞县是中国2000多个县市中,存有伏羲女娲庙宇最多的县,主要有:洪洞赵城侯村女娲陵(陵前为女娲庙),赵城信义坊女娲庙,堤村张端娲皇庙、辛村女娲庙、洪洞卦地村伏羲庙、北伏牛村女娲庙、南伏牛村羲皇庙、西女村女娲庙、范村女娲庙。其中侯村娲皇庙是全国唯一受到皇家确认,并祭祀的陵庙。洪洞的侯村女娲陵与河南淮阳的伏羲陵一样是宋太祖确认的官方陵寝。在一个县有如此众多的羲皇庙宇和画卦台、伏牛台等遗址,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这些遗址、传说又相互呼应,自成一体,使神话故事、历史记载、地下遗存、地上文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至今仍然是一幕活着的创世文化。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全国有6处娲皇陵庙、其中山西河东就有两处,一处在洪洞,一处在风陵渡。而洪洞侯村则是几千年来列入皇家祭祀的娲皇陵墓。《太平记》:“晋州赵城县,女娲墓在县东南五里”。《城冢记》则说:“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高二丈即此。”

  侯村,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华夏同根,万姓同祖,侯村就是一根硕壮的主根。侯村不仅有全国最大的女娲庙寝,而且有中国史前农业的遗址,有我国考古发掘的最早、最大的房屋遗址,整个一个侯村就重叠和坐落在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之上。侯村还是赵国、嬴秦的风水宝地,是他们的老家,故名侯村。侯村原属赵城县,侯村东南五里有一座娲皇陵。陵庙占地约80余亩,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30米,周长约5里,总体布局为前庙后陵,由南北一线贯三区,三级递进,一级比一级高,中轴线上逐次排列仪门、午门、立极门、正殿、后宫、陵墓及补天石等。

  赵城女娲陵庙,年代久远,始建无考,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重修。宋、元、明、清屡有修葺。从娲皇陵内的古柏的年龄推断,其建筑年代当在陕西黄帝陵之前。《平阳府志》载:“上古娲皇陵,县东8里有二冢,各高二丈,周围48丈。松柏郁茂,前有祠。”《赵城县志》则载:“女娲陵,在县东侯村,正副各一,皆在庙后,东西相距49步,各高二丈,周48步。居左者为正陵,其副陵右,相传为葬衣冠者。陵前古柏108树,树多八九人围。”俗言古柏树鸟雀不粪,虫蚁不蛀。

  由于年代久远,女娲庙的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庙宇等地面建筑保存不多,但整个陵寝的基本格局依然保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宋代和元代的两通石碑仍然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整个庙宇目前正在筹备修复之中。

女娲陵已经基本修复,四面红墙围绕,在正陵树有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题字碑一通。上书“女娲陵寝,天下古今第一传奇”。在副陵立有谢冰心女士书碑一通。

  娲皇陵有不少碑刻。重要的有《大宋新修女娲庙碑铭并序》,这是目前研究女娲文化的一通重要石刻和资料。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当年即下诏勅令平阳知府裴丽泽新修女娲庙。裴丽泽在碑文中把伏羲女娲的伟大功德以及赵城娲皇原庙的发现和娲皇陵庙重修的经过写得很清楚,从碑文和遗迹的多方面推测,赵城娲皇庙建庙应该在汉代之前。

  裴丽泽既是一地方官,也是一位学者,他在碑文中写道:“臣闻,羲帝之先,大樸未散,大古已降,淳风尚扇。玄黄之位虽设,高卑之义孰分。及乎大通丧而庶类生,圣人作而万物睹。指龟文而画卦,以龙图而纪官。万服衣裳,始有文字。由是君臣之道渐著,仁义之风聿兴。”开头这一段话就把伏羲女娲文化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伏羲女娲是中国文明的共同源头讲得很清楚。女娲庙记,开头就是羲帝之先把两者不可分割的这一事实摆的很清楚,是非常重要之处。

  考论中华文化的起源必然要从“伏羲画卦”讲起,而讲伏羲就不能离开女娲,二圣相连不可分割。但是历来讲伏羲、八卦的典籍很多,讲女娲的著作少而分散。周汝昌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女娲协助伏羲完成了‘地学’大关目;她第一个将‘方’的意识建立起来;她发明创造了‘矩’这个重要无比的科技工具;她发明创造了制陶工艺;发明了建筑宫室房屋的建筑之学;她发明了笙簧和捏塑泥人;她将水火两种自然现象的祸福交关之道理认识的透彻无比。”并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由洪荒上古发展到今天这般辉煌灿烂之文化文明境界的开端者就是娲皇,娲皇是一身而兼多圣,是一位多方面的大圣人,大智大慧,大仁大勇。”

  裴丽泽的碑文中又说:“既生蒸民,必有司牧,圣人间出,实维娲皇。”按《帝王世纪》云:“女娲氏,风姓也,当火化之初,以木德而王。象日月以明临照,肇嫁娶以序人伦,分定九州,自我而始。变化万物,非圣而何?天有阙,于是炼石以补之;地有倾,于是断鳌以立之。故得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万世之下,仰之如神明。”这一段文字把一幅史前文明过程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描述得很清楚,讲述了在火化之初,三五之前女娲补天立极,肇序人伦的功德,是我们研究羲皇文化的一份重要资料。

  伏羲、女娲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创世英雄,在河东大地有着极为丰富的羲皇文化。从他们的出生地,初制嫁娶的风山,以至始制八卦的地方,伏牛驯马的地方都有。认为,伏羲女娲出生于承匡,就是现今的闻喜,初制婚姻,在吉县人祖山,卦地则在洪洞,伏牛驯马则在赵城。

  在我国按照八卦形状,形成的地面建筑很多,伏羲画卦的地方就有两三处。洪洞县淹底乡有一个自然村叫卦地村。相传是伏羲画卦的地方。卦地村分南卦和北卦,中间有一条深沟,把两个村分为一个阴阳鱼,故名卦地。四周有八个村庄,布于四周,均相隔八华里,形似八卦。即西北马家垣为乾,代表天;北韩略为坎,代表水;东北南垣为震,代表雷;东南下柳为巽,代表风;南里开为离,代表火;西南吉村为坤,代表地;西紫岸为兑,代表泽;东武家庄为艮,代表山。

  卦地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垣地上,由于垣面破碎,形成了一种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过去曾有八卦八里和八卦十里的说法。

今年春天,我有幸在县水利局一位干部的陪同下去卦地走了走,我们先去卦地所在的乡镇淹底小坐,然后在镇党委书记兼乡长的引导下,经孔峪到卦地村。在卦地村的一个台阶上,是一个大庙旧址,村民们讲,这里原来有两座庙,大的为女娲庙,小的为伏羲庙。可惜的是这两座庙于1945年被侵华日军焚毁。前几年几位洪洞哲人在废墟上挖出古碑几通,其中一通刻有“伏羲画卦处几个大字”,背面刻有“清嘉庆捌年拾壹月二十二日吉立”。另一通古碑刊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碑文记述:“元大德年间创建正殿、偏殿、寝宫兼娲皇庙。”卦地村确实是一座古庙,据《山西通志》光绪版载:“旧通志,洪洞县伏羲庙在县东南五十里,庙东有台,相传伏羲画卦处。”

  从卦地村旧庙遗址及村民提供的“伏羲庙遗址全貌图分析,这座庙建庙时间大约在金元两代之间,不是非常久远。但是卦地和八里八卦,十里八卦”等十几个村庄的位置确实是一个大的八卦图。按照西北马家垣为乾的说法,这种排列应为后天八卦。但是从卦地村周围的形势分析,说是一种先天八卦则更为合理。因为伏羲八卦即先天八卦,以艮为首卦,西北又为伏羲氏之根源,艮又是山的象征,正西坎为水乾南、坤北,皆为高地,与当地的大地理环境十分贴切。说明古代当地确有一种高深的周易文化。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全国伏羲陵、画卦台及其它遗存较多,伏羲陵又名太吴陵在河南淮阳,在淮阳有一上方下圆的土堆,上面长着蓍草,名曰八卦台。同时在河南的宛丘、蔡县都有八卦台。我在开始调研时也觉得为什么全国有几处八卦台,卦地村这个遗迹是否真有价值,还是清代一位洪洞知名人士王楷苏作出了一种很好的解释,他在《重建画卦台记》中写道:“洪洞县治之东四十里,有村曰卦地。相传为伏羲画卦之所也。村有伏羲庙,其东有画卦台,而地处山陬,人鲜知者。”余曰:“不然。孟子称舜与文王之生卒迁葬,不一其地,史言皇帝之为天子,迁徙无常处,即安见帝之不于此画卦也?”

  我认为研究、弘扬羲皇文化,不在于他生在何地,建都哪里,也不在于他死后葬在什么地方,而是看是否能对羲皇文化有一种不间断的传承。卦地村之所以神奇,值得我们研究是他蕴涵着一种高深的“周易”文化。是古代先人仰观俯察而得出的一种认识和安排。卦地村的存在告诉我们,洪洞县在古代可能有多位易经造诣极为高深的人士。

八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起源甚早。“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我国古代先民经过几代人长时间而完成的一部圣作。《周易系辞下》:“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是圣人设卦观象的结果,一般认为伏羲为上古,周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伏羲一画开天,并作八卦,成为中华文化之祖;文王又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八卦是圣人仰观俯察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启示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思考。我们说羲皇文化源自山西的另一个有力证据就是在晋陕大峡谷的永和县境内的黄河形成了360度的“S”型大弯——乾坤湾。乾坤湾里的“S”型走向中各有古老的村落,从总体上看,就像太极双鱼图的两个鱼眼。当地旧县志载:“伏义”就是伏羲的转音。在伏义村有伏羲庙,而河会里村则有娘娘庙,庙供奉的即为女娲。当地村落多以“洼”命名,而“洼”即“娲”的转音。当地古老的传说和近年学者的考证显示着“乾坤湾”与伏羲女娲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洪洞县伏羲女娲文化的另一大特点是,把史前文明中的结绳网罟,伏牛驯马,创造房屋,创制婚姻,创造琴瑟,创制笙簧等重大文明活动演绎的非常生动。

  在洪洞县城北二十里的明姜镇西有三个村庄,南伏牛村、北伏牛村和伏牛堡村,原来都系伏牛村。旧志记载伏羲在此伏牛以驾,后人为了纪念,在此建立了伏羲庙。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羲皇庙建在伏龙岗高岗之上,坐北向南,有山门、戏台、祭坛、大殿和师祖庙组成一共有十三座建筑,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了报复北伏牛村的民兵队,抢走了价值连城的伏羲壁画,把一座古庙烧拆一光。目前还残存明正德十四年刊的石碑一块,额篆《伏羲庙西廊记》。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伏牛台在(赵城)县南十五里。”洪武《平阳府志》亦记载:“伏牛台在(赵城)县南十五里,台上旧有宋建庙,元大德年地震倾摧,今有故基存焉。直北二百余步,有乡民重建羲皇庙。东南五十步外有卧牛池、伏牛坑,乃羲皇伏牛时去上齿之地。”上述记载说明庙昔日规模宏大,确实是一重要的古迹。

  最为神奇的是在洪洞侯村女娲庙附近的耿壁遗址上出土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房屋,形式为圆角方形,浅地穴式,边长为12.5米,总面积约156平方米,墙壁为木骨泥墙,地面夯实烘烤成青灰色,平整光滑坚硬,室内空间可容纳百人。专家们认为,这座房子的功能显然不是一般家庭住宅,而是供氏族部落首领议事、聚众集会等活动的场所。认为是文明的曙光,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亮点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创造房来代替。用周易卦象来讲就是大壮,《说卦传》:“震为雷,乾为园”,风雨动于上,栋宇建于下,大壮之象也。所以也是一种周易文化。

洪洞是羲皇文化的活水源头

  伏羲画卦开启了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一阴一阳谓之道,伏羲“一画开天”,八卦就是华夏文明根的形态。八卦的核心是阴阳。并由此演化出了中华儒家的多种文化。洪洞的羲皇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一种超乎想象的传承和发展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恢复被毁坏的陵寝、庙宇,洪洞县有不少人作了很多努力,并写出了几本关于伏羲女娲的著作,绘制了几座旧庙的原貌图,筹集经费,奔走呼吁,让人非常感动。正是他们这些人体现出了一种活着的羲皇文化,是洪洞的风格、语言、教化和精神的使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望者。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创造的,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反映”。洪洞的语言就很就很古老,有许多字的读音很特别,比如,洪洞不念dong,而念tong;皋陶不念gaotao,而念gaoyao,洪洞人把太阳唤作“尧王”,把女娲唤作“娘娘”,把一种油炸食品叫做“妈拖儿”。可能就是一种活着的史前文明。

  著名作家孟伟哉先生,就是洪洞人,他认为方言的千差万别,可能是漫长的农耕经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严重的封闭状态必然造成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这种由长期历史形成的差异,可能就是更早的氏族部落及封建诸侯国的遗风。

  语言学家、民俗家说:“最古老的语汇和风习,保存在围着灶台转的妇女中间,传承在一代代生息于故土的人群,所谓‘土著’中;从更深层意义说,远古氏族和部落的某些词语和风习,也正存活在这些人群里,只不过岁月漫漫,人们不自觉而已”。刘北锁先生对“娲” 字的发音和演变的考察,饶有趣味和启发。他发现,洪赵人对祖母的称呼与对女娲的称呼,存在着语音混变关系。他指出,娲的读音“wa”,洪赵人既发“wa”,也发“wo”,快慢变通。女娲应该读作“nu wa”,洪赵人说出来是“nu wo”,说快了就成为“nuo”,称女娲为“nuo”,称女娲庙也即娘娘庙“nuonuo”庙,称祖母奶奶谓“nuo nuo”,他还认为洪赵妇女把娘家称作“nuoha”,外孙辈称外祖母为“lounuo”,把女孩甚至大姑娘叫“nuwawa”或“nuonuo”。有的女子一生未取正式的名字,其家人和乡亲就一直喊她“nuwu”其实也就是女娃娃女娲。

  这种语音习惯向我们透示着一种信息,即在上古时代洪洞人即把女娲当做了奶奶,当做了娘娘,他们一直把娘娘喊了几千年,并一直一代一代的叫下去,这就是一种女娲精神,也是女娲故地后人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伏羲、女娲二圣相依,不可分割,洪洞与淮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建庙都很早,至少在汉代之前,可能与陕西的皇帝陵同时,又都是宋代建国之初皇家确定的国家祭祀 陵寝,历代皇帝多次遣官祭祀,都有盛大的古庙会,有官方的祭祀,也有民间的活动。都把女娲作为人类的母亲,是小孩的守护神,并有一种生殖崇拜的因素。淮阳庙会有一种民间玩具“泥泥狗”被认为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化类型,这种“泥泥狗”据说已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淮阳的一种旅游产品。“泥泥狗”是一个工艺品,用胶泥捏成小狗,一狗两头,相背而立,具有性的暗示,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崇拜。洪洞则是有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妈拖儿”用来祭祖。“妈拖儿”又叫“瓣陀”,是将白面、玉茭面按对半或三七比例用水加鸡蛋等和成,擀成饼状,然后摊放在白面皮上,抹上食油,经过复杂的工艺做成的一种油炸食品,它的造型酷似女阴,也表示的是一种生殖崇拜,传递着一种古老的信息,这种食品在洪洞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洪洞侯村、辛南村各有一座“娲皇圣母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女娲娘娘寿诞之日,两村都要为“女娲”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宋朝以来洪洞侯村娲皇陵的祭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官祭,由皇帝下诏遣官致祭,或者派亲王、皇子代行祭祀,后者规格较高,次数很少。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皇家共祭祀侯村女娲陵70多次,其中明代37次,清代33次,祭祀最多 的皇帝是明代的洪武和永乐帝各8次,清代最多的康熙和乾隆。看来祭祀伏羲女娲,弘扬根祖文化也需要社会承平,经济发展,而战乱年代则往往就是会无人管理,甚至会遭到破坏。

  明清两代,皇家祭都很隆重,从现有的碑刻祭文等分析,大致由以下人员组成,一是遣官,有时直接从朝廷委派,有时责成巡抚等地方大员代祭;二是州县官吏;三是地方绅士及具体办事的人员;四是僧人。参加祭祀的人先集中在女娲庙前的补天寺内排队,鸣炮三响,有司及僧人奏乐,官员们捧着供盘、礼盒,恭敬行进,到娲皇庙祭坛,僧众分行,摆好祭品后,读皇帝祭文,然后行三跪大礼。礼毕再返回补天寺,举行佛教仪式,再进行三献仪式,祭上按规格要求的祭品。

民间的是从三月十日开始,一般有庙会持续七天七夜。三月初十这一天,当地老百姓一大早拿上供品去庙烧香叩头敬奉‘圣母’,为娘娘过生日,不少人还要上‘布施’。庙外几班威风锣鼓轮流上阵非常热闹。庙会期间还要请剧团唱戏,后来逐步演变成一种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会,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我们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应该看到洪洞与淮阳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淮阳对太昊陵的祭祀有了官祭和民祭,庙宇陵寝修复的亦很好,在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三的一个月里,每天少则三万人,多则四五万人,来自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群众,他们把伏羲当成神,来这里求保佑、求平安、求子孙、求福祉,整个广场就是人的海洋。淮阳太昊陵的人祖庙会对洪洞有许多启示。

  一、洪洞的羲皇文化,它不是一般的区域性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它在华夏文明,特别是农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洪洞的羲皇文化之所以传承了五六千年,是因为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

  二、弘扬洪洞羲皇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搞好两个保护和传承,一是要尽力保护几千年来洪洞留下来的庙宇、陵寝及其建筑,更需要大力传承洪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妈拖儿”可以是一种遗产,侯村庙会也应该成为遗产。

  三、要把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结合起来,对侯村的史前文明遗址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掘,使地下遗存与地上文物相互呼应,使史前文明进一步清晰。

  四、伏羲女娲是全球华人的祖先,是华夏炎黄子孙的根祖,洪洞县弘扬根祖文化,应该把“风姓”作为祖根,把侯村娲皇庙、娲皇陵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进行重点建设和保护,要进一步向淮阳学习。

标签 原神眠龙谷谷下方祭坛怎么开